本標準對環境管理、環境統計、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各類水體環境質量標準、各類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涉及的水污染物進行列表、分類,規定了水污染物名稱代碼。
本標準適用于全國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有關水污染物的信息采集、交換、加工、使用以及環境信息系統建設的管理工作。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HJ/T 416 環境信息術語
GB/T 7027 信息分類和編碼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GB/T 10113 分類與編碼通用術語
GB/T 10113 和 HJ/T 416 中確立的術語和定義,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水污染 water pollution
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3.2 水污染物 water pollutants
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的,能導致水體污染的物質。
3.3 水污染指標 water pollution Index
反映水體質量或污染程度,但不屬具體化學物質,包括物理指標(如色度)、生物指標、放射性指標、綜合指標(如生化需氧量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3.4 水污染物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water pollutants
根據水污染物的結構或水污染指標的特征,按一定的規則對其進行區分和歸類的過程。通過分類可以將水污染物按類排列順序,有利于水污染物的管理和使用。
3.5 水污染物名稱代碼 water pollutants codes
表示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的一個或一組字符。
3.6 水污染物編碼 coding for water pollutants
在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分類的基礎上,給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賦予代碼的過程。
3.7 水污染物代碼表 water pollutants code table
對水污染物進行分類和編碼后的表現形式。是將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按照類別排列并列出每種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的代碼值。水污染物名稱代碼表包括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的類別、類別碼、代碼和水污染物的中、英文名稱等。
4.1 科學性原則
按照水污染物最穩定的屬性污染物或污染指標的性質和結構作為分類依據,并結合應用習慣。
4.2 實用性原則
水污染物分類類目設置要全面、實用,受關注的、重要的、出現頻率高的污染物單獨列出類別,突出重點、方便檢索。
4.3 可擴延性原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會有更多新合成或新檢出的污染物受到關注,因此在類目的擴展上預留空間,保持分類體系有一定彈性,可在本分類體系上進行延拓。
5.1 基本方法
本標準中的基本分類方法遵循 GB/T 7027 中的規定和要求。
5.2 水污染物分類方法
根據水污染物的理化性質和結構特征,適宜采用線分類方法進行分類,而對于一些特殊或使用頻 率高的類別宜采用面分類方法。水污染物分類采用以線分類法為主、面分類法為補充的混合分類法。
水污染物分類設一級類目,根據水污染物的結構和理化特性將水污染物分為 20 類。
6.1 編碼原則
6.1.1 唯一性
每一種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僅有一個代碼,一個代碼僅表示一種水污染物或污染指標。
6.1.2 合理性
代碼結構與分類體系相適應。
6.1.3 可擴充性
留有適當的后備容量,以適應不斷擴充的需要。
6.1.4 簡明性
代碼結構盡量簡明,長度適當,以節省機器存貯空間和降低代碼的出錯率。
6.1.5 穩定性
水污染物名稱代碼一經確定,應保持不變。
6.1.6 規范性
代碼的類型、結構以及編寫格式統一。
6.2 編碼方法
水污染物編碼方法采用層次碼為主體,每層中采用順序碼。其中,層次碼依據編碼對象的分類層級將代碼分成若干層級,并與分類對象的分類層次相對應;代碼自左至右表示的層級由高至低,代碼的左端為最高位層級代碼,右端為最低位層級代碼;采用固定遞增格式。順序碼采用遞增的數字碼。
6.3 代碼結構
水污染物名稱代碼值的格式采用碼位固定的字母數字混合格式。字母代碼采用縮寫碼,用“w”表示水體;數字代碼采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采用遞增的數字碼。
代碼分三層,第一層代碼,用“w”表示水體;第二層代碼,表示水污染物的類別,類別代碼采用2 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即 01~99;第三層代碼,表示水污染物在類別中的代碼,采用 3 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即 001~999,每一組阿拉伯數字表示一種污染物或一個污染指標。
二層及二層以上代碼由上層代碼加本層代碼組成。代碼結構如圖 1所示。
圖 1 代碼結構圖
6.4 編碼擴展方法
對于代碼表中未列出的污染物或污染指標,可依據分類原則對其進行歸類,在其相應類別中已有編碼的基礎上順延賦碼。
7.1 水污染物及相關指標分類
表 1 列出了水污染物類別代碼、中英文名稱及備注。
表 1 水污染物及相關指標分類表
類別代碼 |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備注 |
w01000 | 物理和綜合指標 | Physical and Integrated Indicators | 物理指標:表示水體物理性質 綜合指標:表示水體的某項綜合性質 |
w02000 | 生物指標 | Biological Indicators | 水體生物學特性和參數 |
w03000 | 放射性指標 | Radioactive Indicators | 表示輻射強度的指標 |
w19000 | 其他指標 | Other Indicators | 凡不能歸為以上三類的指標 |
w20000 | 金屬及金屬化合物 | Metal and Metallic Compounds | 包括各種形態的金屬及其化合物 |
w21000 | 非金屬無機物 | Nonmetal Inorganic Compounds | 包括各種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 |
w22000 | 油類 | Oils | 在常溫下為液體的憎水性物質的總稱 |
w23000 | 酚 | Hydroxybenzenes | 是芳香烴環上的氫被羥基(—OH)取代的一類芳香族化合物? |
w24000 | 脂肪烴和鹵代脂肪烴 | Aliphatic Hydrocarbons and Halogen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 鹵代脂肪烴指脂肪烴上的氫被鹵素取代生成的化合物 |
w25000 | 芳香族化合物 | Aromatic Compounds | 包括芳烴、多環芳烴及其取代化合物 |
w26000 | 胺 | Amic Amines | 氨分子中的氫被烴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
w27000 | 多氯聯苯 | Polychlorinated Biphrnyls(PCBs) | 指三氯聯苯、四氯聯苯、五氯聯苯、六氯聯苯的混合物 |
w28000 | 醚 | Ethers | 兩個烴基通過氧原子相連形成的化合物 |
w29000 | 酯 | Esters | 羧酸的一類衍生物,由羧酸與醇(酚)反應失水而生成的化合物 |
w30000 | 醇 | Alcohols | 烴分子中一個或幾個氫被羥基取代而生成的一類有機化合物 |
w31000 | 醛 | Aldehydes | 醛基和烴基連接而成的化合物 |
w32000 | 有機酸 | Organic Acids | 有機酸類是分子結構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 |
w33000 | 農藥 | Pesticides | 為保障促進作物的成長所施用的殺蟲、除草等藥物的統稱 |
w34000 | 消毒劑及其副產物 | Disinfector and its Outgrowth | 指可用于水體消毒的物質及消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化合物 |
w99000 | 其他污染物 | Other Pollutants | 難以歸入上述類別且標準中需要控制的污染物 |
更多標準內容點擊以下鏈接獲取標準全文:
下載地址:《HJ 525-2009 水污染物名稱代碼》